但是,這真的是毫不相干嗎?當然不是。據相關部門統計,目前省內外私鹽販運和不合格碘鹽流入食鹽市場的個案呈上升趨勢。對此,為確保在食鹽體制改革過渡期內食鹽供應安全,規范食鹽市場流通秩序,嚴厲打擊食鹽違法犯罪行為,鞏固食鹽加碘防治碘缺乏病成果,保障鹽業改革有序進行——市經信委、市公安局、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、市鹽政市場稽查處組成聯合檢查組,開展了2015夏季食鹽安全整治行動。
14日,聯合檢查組在對富順縣餐飲單位檢查中,發現其中兩家餐廳使用“私鹽”。“總重量超過了二十公斤。”聯合檢查組成員、市鹽政市場稽查處鹽政法制科副科長邵丹東稱,這次查獲的“私鹽”,其實是一種違規鹽,即違反鹽業法規進入市場的食鹽。據餐廳老板反映,“有人專門送貨上門”,并且價格比從正規渠道購買的合格碘鹽“要稍微便宜一點點”。
“合格碘鹽在外包裝上都有當地鹽業公司標識。”邵丹東介紹道,違規鹽來源主要由以下幾種:從定點食鹽生產企業流出的(主要是被盜、夾帶等)成品、半成品等;省外違章鹽以及廢渣鹽等。“由于青海湖鹽、沿海曬鹽成本比本地井鹽低得多,從以往查獲情況看省外違章鹽所占比重較大。”邵丹東稱,違規鹽最大的隱患是脫離了監管:“它有可能是定點食鹽企業生產出的合格產品,也有可能是行業用鹽,更可怕的是廢渣鹽,這種鹽是生產化工產品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,重金屬嚴重超標。”他表示,市鹽政稽查處曾在內江市場一次性查獲近30噸、最后作深埋處理的“有毒”廢渣鹽。
據悉,行業用鹽進入食鹽市場的情況,在我市農村地區,尤其是腌菜、殺豬腌肉等需鹽量大的時節容易發生(本報曾報道)。老百姓一是圖省事“買一袋一兩年都吃不完”,二是貪便宜。但有專家表示,本來用于皮革處理、軟水處理等的行業用鹽,一是不含碘,二是不符合食鹽安全衛生相關標準,因此建議不要食用。
那么,該如何避免買到假鹽呢?“散裝鹽,即大袋鹽一定不要購買。”邵丹東提醒:“由于目前市場食鹽品種日漸增多,要讓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市民辨別真假有一定難度,不過掌握以下兩點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保‘真’——一是外包裝破損或印刷效果比較模糊的不要購買,二是選擇擁有食鹽專營許可證的超市、商店進行購買。”
(來源:自貢網 記者:張才)